查看原文
其他

生态纪录片《中华白海豚》港澳播出

央视科教
2024-10-10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说起大熊猫,大家都很熟悉,但说起“海上大熊猫”,大众会相对陌生。同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是唯一以“中华”命名的海洋哺乳类动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目前,全世界大约还有6000头中华白海豚,约4000头栖息在中国,其中2000头生活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是全世界最大的中华白海豚栖息地。


纪录片《中华白海豚》将在港澳电视台播出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广东省委宣传部、珠海市委宣传部联合出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广东广播电视台、珠海传媒集团历时三年,共同摄制的4K大型生态纪录片《中华白海豚》,于6月1日、2日在香港开电视台(HOY TV 77台)18:30分时段播出,在澳视澳门频道20:00分时段播出。


首部以4K生态纪录片呈现中华白海豚


该纪录片分上下两集,每集50分钟,全景记录了中华白海豚的生活环境、成长轨迹、繁衍历程,讲述了粤港澳大湾区在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中,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拯救中华白海豚、守护中华民族美丽家园的生动故事。据悉,《中华白海豚》以权威性、科普性、生动性、国际性为创作原则,在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中国科学院以及沿海各保护区等多家权威部门、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大力支持下,摄制组足迹遍及中国、美国、瑞典、英国、泰国等国内外近20个城市,海上航行超过3600海里,拍摄完成120T 的珍贵影像。
其次,纪录片也多角度呈现香港、澳门与中华白海豚的故事。比如,在澳门大学的图书馆里面,摄制组找到了1637年,一位名叫彼得·芒迪的英国探险家在澳门附近海域见到中华白海豚的记载;在香港采访拍摄了著名设计师韩秉华,讲述他设计香港回归吉祥物中华白海豚的故事。
纪录片也拍摄了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原科学主任陈梓南,跟随这位香港“90后”年轻人潜水,记录他跟白海豚的点点滴滴。

纪录片《中华白海豚》剧组在海上拍摄期间合影


三年的历程,摄制组记录下许多生动有趣的人文交流故事。例如,有到香港研究白海豚却意外结识了现在妻子的美国鲸豚博士杰弗逊先生;有和白海豚斗智斗勇的珠海泣澳岛渔民老胡;有经常自嘲“只有疯子才会来研究这个(白海豚)”的祝茜教授;有身受重伤却顽强活了20多年、并生下三个孩子的白海豚妈妈“豚坚强”;还有一头白海豚妈妈驮着“伤逝”的小海豚,凄然远去的身影……
另外,生活在辽阔海域里的中华白海豚,夜间捕食是如何进行的?它们在广西钦州三娘湾、广东湛江雷州湾、广东阳江东平和渔民又是如何日常嘻戏?对于保护中华白海豚、保护海洋环境的20位中外科学家和他们的团队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艰辛与喜乐。


纪录片《中华白海豚》总导演闫东


为了高品质捕捉到中华白海豚“白色精灵”般的灵动之美,摄制组首次使用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自主研发的重型陀螺稳像平台,在大海上实现86倍变焦、4K每秒400帧的稳定拍摄,精准捕捉到白海豚眼神、身形、跃起姿态等细节,它们瓷器般光滑的皮肤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嗤嗤”地露头换气形成的一道道彩虹,带给观众更加精致、震撼的视觉体验。


纪录片《中华白海豚》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广东广播电视台和珠海传媒集团合作摄制的“大湾区三部曲”的第三部作品。前两部纪录片《港珠澳大桥》和《人生能有几回搏》推出后,好评如潮,尤其在青少年中反响热烈。《中华白海豚》摄制团队由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原班人马组成。据总导演闫东介绍,十年前创作《港珠澳大桥》时,看到大雨中白海豚跃出海面的瞬间,直击心灵。从那时起,他就立志拍摄一部关于中华白海豚的纪录片,向世界讲好中华白海豚的故事。
三年的历程,闫东也想通过纪录片传递给广大观众:保护中华白海豚就是保护海洋,也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更是保护我们共同生活的美丽家园。

综合文汇网报道、香港商报网报道、大湾区之声微博


总监制/杨继红  何绍伟  闫   东监   制/田   龙  张   磊主   编/万山红  蔡   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央视科教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